电动汽车充电器插座-厂家为你做以下介绍,
城市政府之所以愿意拿出财政资金补贴,孵化推动本地区电动汽车商业化发展,目的是想通过辖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即解决城市汽车排污“霾”的问题,又拉动本地经济发展,还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。
显然,实现这一愿望的主攻目标,是将排污巨大的出租车,和数量众多的私家车更换为电动乘用车。然而,在没有国内外成功商业模式可复制和动力电池技术“暂时不称职”的现实面前,城市政府只能面临二个选择。
一是继续选择西方和其它城市不成功的商业模式道路,冒着“十亿级”城市资源和财政补贴“打水漂”的风险,盲目随大流推广。
二是选择弄清产业发展科学规律,做好自身功课,完成“城市顶层设计”,创新构架城市可持续发展平台,做中国电动乘用车商业推广成功的楷模城市。
我们必须明白,电动汽车首先是一个商品,其次是一个环保产品。城市电动乘用车商业化成功与否,关键在于城市推广所选择的商业模式。而选择的商业模式是否正确,关键在于它与传统汽车全生命周期中的“购买价值,使用价值,二手车价值”三个环节的对标条件。
参与推广的城市政府,如果不从电动乘用车商业生命周期,以及不尊重动力电池技术的现状,没有论证好城市推广的商业模式,就冒然推进电动汽车规模化的市场发展,将会在2018-2020年期间遇到“四大”商业风险。
风险之一:车辆难有市场——近期风险
城市政府如果选择捆绑电池的“车电销售”商业模式,将会遇到“购买环节”的市场滞销风险问题。
由于电动乘用车多了一块价值不菲,且寿命比传统汽车短的动力电池,在与燃油汽车商品价值对标条件下,城市选择的这种商业推广模式,会遭遇“产品价格高、续航里程短、补能时间长、电池需再购、无旧车价值”五大市场推广难题。
事实证明,车辆产品的“五大”市场推广难题,所引发的“用户购买恐惧”情况,让一些“财力不俗、激情澎湃”的一线城市政府,在巨额补贴和施以“不摇号购车”的诱饵下,历经了四年的“市场感情”折磨,也无法启动市场。
可以想象,当国家和城市政府在2020年后停止补贴,按这种模式推广的电动乘用车,在车辆产品销售价格难以下降的现实面前,其市场销售前景一定不会乐观。参与推广城市政府如何应对这种风险?
风险之二:动力电池商业模式——中期风险
忽略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比整车短的技术特性,错误选择将动力电池销售给用户的商业模式,在未来几年内,会给城市电动乘用车商业推广带来“电池维护难、电池需再购、使用成本高、废旧回收难”等诸多风险问题。
众所周知,车载动力电池,是由成百上千支具有电化学特性的电池单体群,与电子芯片元件组成的BMS管理系统等构成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自身内部的化学反应和老化现象品质会下降是基本特性。
笔者曾向多位动力电池专家学者请教问:手机和笔记本电池使用时间超过五年吗?答案是:没有。再问:那么,一组全新的动力电池,假设不使用,放置十年后的性能会怎样?答案是:没有人回答!
大多数整车企业(除了比亚迪外),均不是动力电池产品的专业生产商。几乎所有车企都没有在自身车辆产品上,规模化进行过5年以上工况条件下的动力电池寿命实验。在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下,从何谈“保电池寿命”的问题。
显然,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把由众多电芯和电子元件组成的动力电池,放置在工况条件极其恶劣的车上大规模地运用,其生命周期能熬过十年春夏秋冬考验的可能性很小。
由此推断,用户购买的电动乘用车所载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,一定会比车辆本身寿命要短。因此,用户在购车后的四、五年时间内,会遇到花费数万元“再购电池”的问题。当老百姓面临“再购电池”时,一定会把矛头指向政府。因此,城市政府将会面临“公信力质疑”的巨大风险。
风险之三: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业态——商业根基风险
城市充换电基础设施是一个“百年大计”的工程。电动汽车“使用环节”的充换电服务,是否“方便快捷”与完善,是老百姓购买产品决策的重要依据。如果单靠满地建上数万个充电桩,就能够推动电动乘用车商业化大力发展的话,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西方国家还会等我们吗?恐怕它们早就搞起来了。
围绕电动汽车商业化发展,是“先卖车还是先建桩”的问题,存在着不少争论。为此,城市政府要高度重视:专业运营商和所建设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业态的重要性。要警惕部分城市推出的“买车送桩”和“无专业维护”的基础设施模式。这种模式会对城市电动汽车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常大。
此文章由汇云光电发布-电动汽车充电器插座专家。